柏拉图的理念世界

最近在阅读赵林老师的《西方哲学史讲演录》,这一系列的哲学随笔,都是读书的笔记,凭着弱小的记忆力和浅薄的理解,重新梳理出一篇篇随笔,加深一下理解和记忆,也不枉曾经读过。

柏拉图

柏拉图(公元前427年—公元前347年)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,苏格拉底的学生,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,其思想基本上由柏拉图等弟子整理。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,其思想是早期的形而上学,包括理念论和哲学治国(理想国)。

理念论

柏拉图把世界分为:理念世界、原始物质、感性世界。

一个杯子是如何产生的?首先,制作杯子的人要有一个杯子的原型或者图纸,然后按照这个原型用材质制造出杯子。柏拉图就把原型称为理念。

但是,理念不是有形质的东西,它是一种事物存在的实质,逻各斯,也可以理解为共相,而每一个具体的物质都是殊相。

理念不止一种,从低级到高级:

  • 自然物理念(山河湖海等)
  • 数理理念(数学图形等)
  • 哲学理念(抽象概念,理念的理念)

这样,不同的理念,构成不同的事物。

感性世界是最低级的,就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、有感觉的事物;

要形成有感觉的事物,只有理念是不够的,理念只是提供形式和动力,还需要有物料,原始物质就是构成感性世界的质料,这样,有质料,有形式,有动力就构成了这个可见世界。

所以,柏拉图认为一切的感性事物都是理念的分有和模仿,那么艺术品就是对理念的分有的模仿,所以,柏拉图认为艺术品是毫无价值的。

古希腊人在哲学上追问世界本原问题时,会默认假定世界有一个起点和终点,否则,这种追问将永远没有答案和无聊,所以我们讨论理念论是不会追问,理念从哪里来?质料从哪里来?

洞喻

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了一个比喻,来说明自己的思想:

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,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,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。有一些囚徒住在洞穴中,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,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,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。在他们背后的上方,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。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,同时有一堵低墙。在这堵墙的后面,向着火光的地方,又有些别的人。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,把它们高举过墙,让他们做出动作,这些人时而交谈,时而又不做声。于是,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。他们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,他们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。此时,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,被迫突然站起来,可以转头环视,他发现,原来他们看到的只是真实事物的影子,墙上才是真实的事物,于是他走出了洞穴,这时候他发现,原来墙上的不是真实的事物,只是真实的事物的模仿物。

理想国

柏拉图通过他的著作《理想国》,表达他的政治观念:最适合治理城邦的君主应该是一个有美德,懂哲学的人,所以,只有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治理好国家,但是这个理想一直没有实现,直到古罗马帝国皇帝奥勒留,他即是一个哲学家,也是一个君主,算是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,然而,讽刺的是,奥勒留恰恰是一个消极避世的斯多葛派,一个渴望归隐的圣人。